公司动态 行业动态 安全通告

现在的IT运维需要怎样的配置管理

日期:2017-09-27 22:35:19 投稿人:梁志权

对于配置管理,相信每个从事IT运维的管理者并不陌生,要说其重要性和意义,相信也可以引经据典,娓娓道来。但具体到执行层面,就会是1000个读者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现象,本文在此也来谈一谈配置管理在IT运维管理工作的落地问题。

规范的IT运维,如果遵循ITIL的管理模型,就配置管理相关的事情上,事实上包含两种类别的管理:IT资产管理和配置管理。

IT资产管理,就是对IT资产实物的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,包括:采购、存储、使用、维修、退役、报废各个环节。其关联的信息有价格、价值、合同、人、位置、时间等要素,其过程实质是对企业资产进行监控的一套会计核算流程。

配置管理与资产管理有着相同的实物承载对象,是IT资产实物管理在逻辑维度上的延伸,具体特点体现在管理的对象上。对IT实体系统的配置管理,主要管理两种元素,一类是CI项,即配置管理项,一类是该对象与其它CI项的关系。配置管理主要表达是以下两类信息:1.它是谁;2.如果我对它进行改动,会影响到谁。一个有效的配置管理数据库,可用于故障定位、问题分析、变更影响分析、容量决策、组件失效影响度分析(CFIA)、故障树分析(FTA)等决策辅助,这正是资产管理无法做到的功能,是规范化IT运维的价值体现。

虽然配置管理在IT运维工作中有着积极作用,但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普遍会存在以下问题:


问题一:CI项的粒度问题

多数IT部门一旦决定上ITIL标准化管理,便容易进入一个误区,即“贪大求全”,特别是在某些ITIL化软件的预设模板下,很容易就不假思索的要求实现的CI项尽量详细,结果经过IT运维人员一番折腾,终于将信息收集和录入完成,正所谓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“,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运行后,繁重的配置项更新工作接续而来,IT工程师发现,配置管理能够一定程度帮助解决问题,但原来并不需要的维护工作却多得透不过气了,结果怨声载道,最终配置管理无法执行。针对该问题,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CI的粒度把控不恰当,可以通过控制CI粒度探索解决方案。

解决办法:

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,在于如何确定CI的颗粒度,这里我们建议在定义CI项的构思阶段,遵循以下原则:

1、目的导向原则

所制定的CI必须以面向服务、面向客户、或面向业务为导向,任何与以上目标不相干的CI创建,都不予考虑。如设备的颜色,重量,尺寸等,一般情况下,无需关注。

2、够用原则

从相互影响,辅助判断的必要性等角度考虑设定必须的识别项,实行够用原则定义识别项

3、持续改进原则

持续改进即贯彻ITIL的PDCA原则,在开始阶段,不求完美,但力求建立持续改进机制,定义CI项在开始阶段可以采取宁缺勿滥的方案,在后续运行中完善改进。具体操作,可先对某一配置管理依赖程度较高的领域入手试行推进,将配置关系信息转化为抽象信息存储于CMDB,用数据库记录替代人的记忆,使配置信息发挥类似地图的作用,降低对处理者的能力要求,摆脱对人的依赖程度。


问题二:配置管理的实现方法问题

上面提到,配置管理可用于故障定位、问题分析、变更影响分析、容量决策、组件失效影响度分析(CFIA)、故障树分析(FTA)等决策辅助。但在实践中,由于管理者对其理解的不透彻,导致实现方法出现偏差,常见的错误是简单地将配置管理止步于CMDB,即仅仅建立了配置数据库,便认为实现了配置管理,但在运行过程中,发现并不能发挥预期的效果,反而在维护成本,运作效率等地方表现出负偏离,对于复杂程度不算高,规模不算大的IT运行环境,该状况尤其突出。

事实上要实现配置管理前述的功能,是有其前提条件的,其前提条件正是ITIL管理模式中各个管控流程有效协调运转。配置管理只是IT运维管理中的一个管控环节,要发挥其最大作用,必须有其它管理流程协同运转。通常,建立了一个新流程,无可避免产生了运作成本,而我们的目的是要这个流程产出的价值,要比产生的额外成本低。有此认识之后,我们就明白当我们用Excel表格,或单一数据库实现的配置管理,其功能将会非常有限,因为当中的条目(配置项)未能有效地与事件,时间,动作,状态相关联,其表达的信息是孤立的,静止的,也就不能理解,该种配置管理的实现方法不能发挥预期作用的结果了。简单孤立的CMDB,只能得到比资产管理稍稍详细的状态数据,而系统性的配置管理事实上是ITSM的一个模块,通过与各个管控模块之间的协作,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,以有效的机制应付庞大的IT系统,真正帮助IT运维工作高效持续有序的运转。